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沭阳历史文化 >> 沭阳历史文化论文 >> 内容

千年八庙 沈括遗存

时间:2025/7/21 11:28:32 点击:

  核心提示:在沭阳若是提起沈括,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很多人还能随口说出他是北宋时的沭阳主簿,是治理沭水,造福百姓的功臣、名人。但对于沈括在沭治水的亮点,遗存在哪?不仅百姓说不清,就是媒体网络,信息史料也都所列寥寥,语焉不详。即便《宋史·沈括传》对于沈括治理沭水的重点、亮点也没提及。只是概而论之的称“括疏沭...


 

在沭阳若是提起沈括,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很多人还能随口说出他是北宋时的沭阳主簿,是治理沭水,造福百姓的功臣、名人。但对于沈括在沭治水的亮点,遗存在哪?不仅百姓说不清,就是媒体网络,信息史料也都所列寥寥,语焉不详。即便《宋史·沈括传》对于沈括治理沭水的重点、亮点也没提及。只是概而论之的称“括疏沭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沈括在治理沭水的过程中,疏通了数以百计的河渠沟,建设了众多的闸坝堤堰,以疏堵并举之法,有效的改变了沭阳连年被水冲淹,“人或为鱼鳖”的悲惨境况,还经受了从种到收全过程的检验,证明沭阳获得了大面积的良田。然而对于沈括在沭治水的亮点、重点在何处,仍未提及。为此,笔者耿耿于怀,寄希望于柳暗花明之日。

 

一、偶触灵感的小诗

 

偶读清代邑人张隶翘(1831-1899)在《新亭诗文集·潼阳杂咏》中的一首小诗,因其涉及沈括治理沭水,且诗的首尾可连读为八堰沈公祠,令笔者茅塞顿开。为便于大家鉴赏,特将此诗及笔者所悟一并录之于下:

潮平八堰水成陂,循吏风徽世未移,

明月清风何处问,满目青芜沈公祠。

全诗大意为:自从筑有这八堰啊,那原本波涛汹涌,不断祸害百姓的如潮洪水,就平静得如小池塘了,在沈公之后来沭任职的历代官吏们真是幸运啦,就如约定俗成似的都会到八堰上享受明月清风带来的惬意。可惜却少有人会问及这八堰的来由和沈公祠在什么去处。所以,当我来到沈公祠祭奠沈括神灵的时候,这里已不见香火,竟成了杂草丛生的世界!

全诗紧扣八堰这个主题,在对沈括造福百姓的功绩大加赞颂时,顺势即以鲜明对比的笔触刻画了那些世世代代只知享受八堰上明月清风的惬意,而一点也不关心造福百姓的人和事的循吏们。在对这些循吏作出揶揄和讽刺后,更以“满目青芜沈公祠”作为全诗的点睛和收笔之句,从而将诗的意境推向了高端。明白无误表达了诗人对循吏们的揭露和鞭笞,直接地告诉人们,就是这些漠视百姓福祉,贪图享受、庸懒渎职的循吏们导致了沈公祠的荒废。这首看似平淡的小诗,满含着诗人对循吏的愤懑和控诉。应该说,这是一首艺术性、思想性都很强的诗作,值得大家一读。

回到本文的主题。诗中所说的八堰及沈公祠,到底是确实存在的,还是诗人的文学虚构呢?虽然清末诗人吴鸿志(1866-1909)过阴平的诗中,也提到了八堰和沈公祠,但笔者为确保无误,决定将八堰和沈公祠作为查寻目标,再翻史籍,重新梳寻,力图找到足以证明诗中有关八堰及沈公祠的历史依据。

 

二、沈括治理沭水的亮点及遗存、遗址

 

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查证发现,诗中的八堰并非文学虚构。八堰沈公祠也是确实存在的,只不过被称作八堰庙而已。且有具体的地理方位可寻。这就是《民国沭阳县志》所记的“八堰庙在治东四十里。八堰庙镇,宋沭阳主簿沈括建”。志中还记有:“八堰庙铁钟,康熙二十六年造”。这些史料,让笔者认定了一个事实,即治东的八堰,不仅是沈括治理沭水的一环,而且是最为重要之处。因为在这里,除了筑有八堰,还建有镇洪安澜、为民祈福的八堰庙(又称沈公祠)。更有借庙名而建置的八堰庙镇。这在沭阳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说,八堰确实是沈括在沭治水的亮点所在。为此,笔者又进行寻访查证。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此际,笔者遇到了一位沭阳东的,年已九十六岁高龄的宋功俭老人。当他说是“章集八庙人”时,心头就已为之一震,随即问他“八庙是不是八堰庙的简称?”,他说“是不是简称说不清,但小时曾听祖辈讲,八庙在一个大圩子里,属八堰庙镇所管,圩子叫什么,记事时好像就没有了”。虽如此,仍可据以此确定两点,即八庙地方古属八堰庙镇,且有一个与八庙相关的大圩子。于是将查找的重点放到历史上的八堰庙镇及该地区的大圩子上。

经查证发现,除前面已有的“八堰庙镇,宋沭阳主簿沈括建”外,在《民国沭阳县志》中还记有“民国三年……立二十七镇于九市一乡”。八堰庙镇即在第八市中。清代的沭阳东路七镇中也有八堰庙镇。而明代,在清初所上溯的乡镇旧编的沭阳第九乡中,同样列有八堰庙镇之名……。总之,该镇历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是地地道道的六朝古镇。另据沭阳史料记载:“1934年,国民党政府调整区划,将全县改成十个大区”时,八堰庙镇才被撤置。这从当年的“民国沭阳县区乡镇图”中即可一目了然的看出,全县只保留了城关六镇,其他各镇均已撤销,原八堰庙镇故址上还出现了堰南、堰北等乡,但多在沭阳第八区域内。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区划已行变化,新中国建立初,在八堰庙镇故土上,还曾建置有以八堰庙为简称的八庙乡,属章集区。八堰庙镇的故地,今分属马厂、章集、汤涧三乡镇。至于与八堰庙镇相关的大圩子,在《民国沭阳县志·八堰庙圩》中所记则是:“西南自刘圩,东北经八堰庙,又东至杨家河,复折而北,至港河西堤止,嘉庆年筑”。对照2014年的沭阳地图,不难看出,刘圩在章集境内,八庙地方即八堰庙所在,其地在八堰庙圩北隅,即八堰庙圩之内。当然,也为八堰庙镇所属。因此说沈括所筑八堰及八堰庙都在六朝古镇的八堰庙镇域内。

笔者在查寻有关八堰地名的过程中发现,在沭阳如今的地名中,无论是八堰,八堰庙还是八堰庙镇、八堰庙圩,都已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如今还存之于世,且与沈括所筑八堰相关的地方,唯一就剩八庙了,而近年来因减并建置村,这个位于章集、马厂、汤涧交界处的,有着一条微不足道小街的行政村也因此而被撤并。虽然,沭阳地图上还能找到八庙的名称,若将来区划再调整,八庙这个地名是否就此消失呢?这可是沈括在沭治水留下的唯一与八堰相关的实名实地的遗存遗址呀!

总之,八庙地方作为幸存于世的历史遗存,见证了沈括治水的丰功伟绩,记录了八庙千年间的风雨沧桑,承载并传承着这段已鲜为人知的历史底蕴。而正因有了这个不可多得的实名实地遗存作为线索,才使笔者拨云见日,揭开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那么,将来又会如何呢?

 

三、沈括有知,可得告慰

 

值此沈括在沭治水的历史遗存被发现之际,正赶上了国家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大好机遇,这不仅对沭阳的历史文化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也给研究成果能早日服务于社会开启了绿灯。遐想,或许将来能在今八庙地方或更大范围内打造出一条古色古香,具有北宋风格的仿古小镇或文化小街;也或许能在此建一个让农民兄弟休闲的八堰公园和八堰沈公祠(即八堰庙)。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当地百姓生活品位,增加沭阳旅游景点,提高沭阳知名度,都会很有意义。

一旦沈括在沭治水的遗存和遗址被开发利用,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人文,就会重新焕发为沭阳一张步入小康、走向富裕,更具吸引力的名片。当是时,沈公有知,可得告慰。

 

20196月完稿

作者:魏明 魏强 来源:沭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虞姬网(www.yujiwang.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1988088@qq.com |站长QQ:491988088 |法律顾问:徐伟 | 公安备案号:32132202000292 | 苏ICP备16068320号-2
  • Powered by laoy! V4.0.6
  •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