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9月05日的《扬子晚报》刊载了通信员余薛庆、陈娟发的一则消息:
一处明末和尚圆寂墓穴日前在新沂被发现。该墓穴位于新沂市北沟镇孔圩村一处农田中,是当地村民在耕地时发现的。墓穴保存完好,为研究明代佛教习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依据。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墓穴为明末典型的竖穴方墓,由青砖红条石砌成,墓穴内出土的和尚圆寂用的陶瓷大缸保存完好,缸内为一残骸和部分散落的佛珠。缸表面绘有象征祥瑞的龙、麒麟等图案,栩栩如生,清晰可辨。专家初步鉴定认为,目前我国发掘的明末佛家墓穴还较为少见,该墓穴的发掘对研究明代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明末时号称中国佛教四大院之一的方广院原址就坐落在北沟镇孔圩村,当时的方广院占地百余亩,外观宏伟、僧人数千,香火盛极一时。
2016年5月26日,笔者在新安街道几位领导带领下,来到孔圩社区(原北沟镇孔圩村),探索该村历史与民俗。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国庆将曹祥贵、王延亭、李兴玉、刘其科、刘尚军等六七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介绍给我们,之后漫谈孔圩村的历史与传说,第一个内容就是有关方广院的话题。我们了解的除了上文所记的内容,还有一个极为有趣的“恶和尚遭铁耙耙头”的故事,讲的是明代方广院被一群无恶不作的坏和尚占据,抢劫过往客商。有一位赶考举子刘月鹤,骑着家里一匹御赐的好马“千里驹”,经过此地,千里驹被和尚扣留,秀才则被关押在大和尚家里。和尚有个妹妹,是他母亲从小捡来的。和尚想趁夜间害死秀才,妹妹得知后,与秀才私定终身,暗中放走秀才,秀才进京考取状元,对皇帝讲述在方广院的遭遇,请求皇帝允许他回来捉拿和尚。皇帝一笑说道:“罢了罢了!”意思是你现在都是状元了,还计较什么,算了吧!可是秀才对方广院和尚欺男霸女、作恶多端恨之入骨,回乡娶了那位少女救命恩人,将方广院所有和尚抓起来,埋在地下,仅仅漏出秃头,用耕牛拉铁耙一个个全都“耙”死!回京后,皇帝得知,责备他,状元说:“我主金口玉言,您不是说叫我‘耙了、耙了’的吗?”皇帝听了,得知方广院和尚的恶绩,认为状元为地方除害,还特别嘉奖了状元。
当我们随着陈书记来到当年方广院的遗址,哪里还有庙宇的影子!只有农民即将收获的麦地旁成堆的瓦砾碎砖,默默告诉我们,这里当年的故事。
那么,方广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在孔圩村里转悠了好大一阵子,在村民的宅院、墙壁上,依稀见到不少从颓败倾覆的古庙宇旧址上弄来石块,石块上的凿痕还清晰得很。在村部,陈书记出示了当年被砸坏用来建桥铺路的残碑碎块,上头的文字极其清晰,可惜仅仅是两三小块。陈书记说,当年方广院多块青石石碑被砸碎,大部分都埋藏在村里的那座小桥下了。
回来后,笔者多方搜寻方广院的由来,终于找到了有关方广院的记载。
《全元文》第59册卷1391载,有个名叫“泰山”的,著文一篇,写他在元泰定年间曾任翰林院国史编修官。这篇“泰定二年乙丑(1325)冬十月丁亥望日记”中有一节《沭阳方广院先师行迹记》,这样记载方广院:“东瞰桑墟湖,南及思吾山,沭水径其右,马岭横其北,中有尼父望汾之楼”。接着叙述方广院和尚在三代之后因灾荒迁走,后来一个叫正瑀的人携和尚了净“来游泰山”,至石来放城里,西北得石城净林上刹。至元十二年(1275)元朝社会趋于安定,和尚复归方广院。作者是“道过放城”,被邀请作记的。如其所说,方广院当在今山东新泰市放城地。这位署名“泰山”的翰林是用的真名实姓呢,还是因为某种原因改名换姓?此碑还有可能出土吗?尚待方家质证。
其实,“东瞰桑墟湖,南及思吾山,沭水径其右,马岭横其北,中有尼父望汾之楼,龙池祷雨之所”这节文字已经告诉我们明明白白:方广院就是江苏新沂市孔圩村的方广院,而不是山东新泰市的放城。
新沂市原来叫新安县,是解放后从潼阳、宿迁各割出一部分建立的新县,后因与河南新安县重名,改为新沂县的。潼阳本就属于沭阳。孔圩向东,过黑埠不远就是桑墟;“思吾山”就是新沂市马陵山镇的司吾山。沭河从孔圩右边流过,多准确!方广院坐北朝南,西边正是右边。“马岭”即新沂和山东郯城交界处的北马陵,“尼父望汾”是“望海”之误,指的正是当年孔子周游列国登临过的北马陵的望海楼!龙池祷雨之所,即今新郯交界处的老龙潭。
沭阳圆觉禅林的资料介绍说,元代,僧人德贵在沭阳县城东2.5公里处建招德寺。明代,寺庙迅速增多,沭阳县计有18所庙宇,庵堂12处。清康熙七年(1668),沭阳发生大地震,古刹招德寺等几十处寺庙被夷为平地。灾后,虔诚的僧人和信徒,纷纷化缘捐资,先后修复和新建22处寺庙。至清末,沭阳全县有寺庙77处,其中庵堂30处,约占总数的40%。民国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皈依佛门的人增多。民国16年(1927),沭阳佛教建筑共有107处。民国25年,全县有佛寺118所。沭阳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建筑物有招德寺、方广院、洪福寺、观音院、普济院、严华寺、准提禅院、观音庵、城隍庙等。这里提到的“方广院”,就是孔圩村的方广院无疑。
【附录】
《沭阳方广院碑》碑文
泰定二年。在沭阳县。
沭阳方广院先师行迹记
前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泰山撰,奉高崔文亨书,本院明教在师义春题额,青亭石匠高世荣等刊。
瞿云氏(《宿曜经》提到迦叶氏、瞿云氏、拘摩罗氏等三家,即中印天学交流史上著名的天竺三家,其中瞿云氏最为显赫,家族共五代仕唐,尤以第三代瞿云悉达任太史监)之梃(梃tìng 杀猪后,在猪腿上划一个口子,用铁棍贴着腿皮往里捅,然后往里吹气,使猪皮绷紧,以便去毛:梃猪。 梃猪时用的铁棍。)世也,以清净慈悲为教,东及华夏,崇尚者众。迩(近)来元风大振,或山林城市,或京国郡邑,罔不建刹,隆(使高大)宝像,阐法宗,以为徼福( yāo fú 祈福, 求福。徼通邀。)之地,岂不盛哉。沭阳方广院其来旧矣,地位清高,山川秀丽,东瞰桑墟湖,南及思吾(司吾)山,沭水经其右,马岭(马陵山)横其北,中有尼父(孔子别称)望海之楼,龙池祷雨之所。劫火之余,仅存一堂,乃前沙门之道场也。其颠末(始末。事情自始至终的过程)无可考。皇统间,五台山员容院时公主停锡於斯,时人见其容仪肃整,德业高深,特以书疏,重留住持,遂居焉,为继统之初祖也。度门人普恩,恩度文庆,庆度正璃,凡三世。值兵变,瑀(璃之误)移锡连州(连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北部,连江上游)罗僧院,化度了净,后遇大旱,絮了净来游泰山。至石来放城里西北,得石城净林上刹,圮废已久,且无僧居。乡耆崔青、刘旺等闻师道业,躬留主其寺,愿心施舍,以赞修葺。了湛、了净、了清咸祝发以师之。至元十二年,江南平定,与了净复归方广,而加功德焉。辄夷荆榛,除瓦砾,建法堂数楹,闳敞雄伟,壮冠法界,庄严三世,佛像金碧光辉,眩耀众目。寿登期颐,倦於尘务,院门事一付了净。捐锡西归,净公承衲,兴崇尤笃。於是三年厨房云舍、方丈主廊、夹室茶寮,焕然一新。又田园桑麻,山林孳畜,靡不增盛,诚净公之功也。公姓朱氏,字子廉,道号蒙岩,海州下坊人也。幼尝有疾,父母舍于方广院,礼璃公禅师为弟子。及弱冠,问难於丈席,以至师孝终丧,礼无少替。收残果於灵函,立窣睹於祖兆,可谓能尽弟子之职者矣。公有法嗣七人,义明、义昭、义润、义智、义全、义春、义月,云孙修 钦、修昶、修禄、修成、修祚、修怿、修裕、修畋、修贵、修宽。享年八秩,安坐而逝,丧葬一遵释仪。义润,公之嗣子也,受业空门,传其父师之教,主讲白马,力复旧业。思父师之行,功德无闻於世。托宗师时公,述其行实,请余识诸石,以示梵宗。抑如来之徒,以空寂为主。师弟相承,生则传衣钵,事之如严父,殁则析骸骨,建佛图有焉。岂若净公阐金仙之教於十方,著尘芳之迹於三院。而有嗣子徒众,景慕不已,俾宗礼之有续,不其韪与。余道遇放城,以里人同舍崔君彦通介,润徵之勤,暨时公述之备,为之详定焉。泰定二年乙丑冬十月丁亥望日记。
泰定二年乙丑十月日,特赐元悟妙辩大师,讲经沙门义润明教大师住持方广院义春、修悠、修安等立石。淮安路巡检黑驴,进义副尉沭阳县主簿罗罡,承事淮安路沭阳县尹兼劝农事宋□,从仕郎淮安路沭阳县达鲁花赤兼劝农事斡赤。
右碑在建陵山方广院,字尚完好,案“黑驴”当作“吓鲁”,“斡赤”当作“鄂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