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虞姬虽从《史记·项羽本纪》中诞生,却成长于历代文人之手.是他们从垓下出发,向前为虞姬补写了清楚的家世,向后为虞姬构想了死后的神位.遵循司马迁对项羽悲剧英雄的喜爱,结合正统观念对于忠臣义士的崇拜,主流文人们定格了虞姬垓下挥剑自刎的不朽姿态.后来居上的通俗小说,戏曲以更多的篇幅,更大的空间赋予虞姬以行动...
虞姬虽从《史记·项羽本纪》中诞生,却成长于历代文人之手.是他们从垓下出发,向前为虞姬补写了清楚的家世,向后为虞姬构想了死后的神位.遵循司马迁对项羽悲剧英雄的喜爱,结合正统观念对于忠臣义士的崇拜,主流文人们定格了虞姬垓下挥剑自刎的不朽姿态.后来居上的通俗小说,戏曲以更多的篇幅,更大的空间赋予虞姬以行动与思想.小说的刊行与戏曲的搬演,虽说日益丰富了虞姬的形象,但也因其面向世俗的立场与视角,使得此中的虞姬难免又烙上世俗的印记.明清以降,虞姬的形象越发贴近生活,虞姬已由《史记·项羽本纪》中那道模糊的剪影,发展为一尊立体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