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虞姬文化 >> 虞姬论文 >> 内容

虞姬墓在哪里

时间:2013/8/28 20:43:16 点击:

  核心提示: 《史记》〔正义〕引《楚汉春 秋》记述了“霸王别姬”故事的由来。...

虞姬墓在哪里

 

《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记述了“霸王别姬”故事的由来。虞姬亦因项羽而闻名,她死后葬在什么地方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时的史籍中并没有交待,以至于今人面对各处虞姬墓时,竟分不出孰真孰假来了。

一说虞姬墓在安徽灵壁县。清康熙年间的《凤阳府志》、乾隆年间的《灵壁县志》和《宿州志》都提到过它。《灵壁县志》载:“灵壁城东十五里,与泗县接界处有虞姬墓。至今墓碑尚存,额刻‘巾帼英雄’四宇。有联语云:‘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南宋诗人范成大出使金国,途经泗州,作诗数首,其一为《虞姬墓》。诗云,“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墓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诗人在诗中自注:墓“在虹县下马铺(今泗县)三十七里。”《重修虞姬墓碑文》中也说“灵壁之南,垓下之旧址也。其东则虞姬墓在焉。”“或谓定远之南,亦有姬墓,彼葬其首,此葬其身,花歌草舞,傅会有之,头岱腹嵩,荒唐颇甚。”

《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载,虞姬拔剑自刎,项羽悲痛欲绝,就地刨个坑,将虞姬埋好,遂突围而出前作《垓下歌》。西汉《楚汉春秋》记载了虞姬《和项王歌》,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二《考史》认为此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五言诗。古诗词最早的句式有五言七言,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绝大多数先秦诗都是四言句式,而同时期的楚辞则采用其独特的九言、十一言等长句式。直到两汉魏晋,五言句式才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主流,最早的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是东汉时期班固的《咏史》,而民间传唱最早的就数虞姬“和歌”了。但是,清朝沈德潜编录的《古诗源》中就只收入了项羽的《垓下歌》,而没收虞姬的和歌,编者在书中注道,虞姬和歌竟似唐代绝句矣,故不录”。

其二,安徽定远县历史上也有一座虞姬墓。《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寰宇记》也说:“虞姬墓,在(定远)县南六十里^”清康熙年间的《定远县志》也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五尖山,山有五峰,县七十里,旧传项羽曾别于此。”定远县的虞姬墓今不见存,但在当地,至今仍流传着虞姬随项羽逃到定远后自刎,葬在定远县的传说。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赴杭州就任通判,途经濠州曾作《濠州七绝》,其一为《虞姬墓》,诗云:“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仓黄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和郑君。”由此可知,至少在北宋苏轼时,定远就已经有虞姬墓。

其三,虞姬的老家江苏沭阳颜集镇也有个虞姬墓和虞姬庙,但是严格说来,这个虞姬墓应该叫衣冠冢,当地流传的习俗,因为虞姬的的遗体无法运回故土,于是在此地设衣冠冢以示纪念。北宋古文字学家夏竦在《<古文四声韵>序》(重编)中的文字,明确《孝经》出自虞姬墓:“又有自项羽妾墓中得《古文孝经》”。隋人傅奕著《老子解序》一书,书中记述了项羽妾墓的出土情况,是在北齐后主高纬当政的武平五年(公元574年)发生的事,但只提到了《道德经》的出土。另,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指出唐傅奕考核《道德经》众本,也从此墓中得。

宿迁日报《虞姬衣冠冢》一文记载“推翻秦统治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虞姬随军后,公元前202年,项羽军队被汉军打败,困于垓下。虞姬夜闻四面楚歌,知道形势已无法挽回,拔剑自刎,以死报霸王。虞姬在最后的时间里,要让自己随身携带多年的玉鸡回到它的故乡,于是安排身边贴身丫头当夜送回老家——沭阳县颜集。虞家人得知虞姬的噩耗后,不敢声张,连夜安排风水先生将虞姬的衣物和小玉鸡埋葬。正好玉鸡就在河里找到的,后人为纪念虞姬,遂将此河改称虞姬沟。”

如今,江苏沭阳的虞姬墓已经被毁,遗迹在虞姬沟边。据了解,沭阳县虞姬文化研究会在积极筹备对虞姬墓的复原工作。

其四,相传还有一座虞姬墓在江苏江浦县。

今天在江浦县南30里有一个兰花乡,在兰花乡南7里桥林镇西,有一座“失姬桥”。传说项羽垓下突围后,逃到兰花乡,遇到韩信的堵截,双方交战,虞姬舞动双剑,紧随项羽其后。她酷爱兰花,头带碧玉兰花簪子,这时不小心,簪子落在塘埂上,从此这塘埂上、附近的山坡上和驿道旁,都长满了兰花,每逢春天,兰花开放,香飘四溢,兰花塘,兰花乡便由此而得名。霸王带着虞姬等人,冲破韩信的包围,行了约7里,来到一座小桥边。这时天已很晚,不便作战,他们就在此宿营。项羽想到自己竟然落到这种地步,不禁伤感落泪。虞姬见此情景,便舞剑劝项羽饮酒作乐。她舞着舞着,突然对项羽说了一句:“大王望珍重龙体,妾先去……”话未说完,便自刎身亡。项羽呼喊着跪在虞姬身边,泣不成声正在这时,士兵来报,汉军已赶上来了。项羽只得收泪,将虞姬掩埋在小桥西边的田野里,带兵突围而出。从此,当地百姓就把这座小桥称为“失姬桥”。

其五,安徽省和县也有虞姬庙和虞姬墓。

清道光年间的《和州志》有:“美人虞姬自刎后,羽将其头系于马项下,突围骑奔,乃至一山下,原插在姬发上之兰花失落,后人遂更山名为‘插花山’,山上建有庙,曰‘插花庙’,亦曰‘鲁妃庙’、‘虞姬庙’。一云:在州北七十里阴陵山之阳,庙妃鲁妃,即项王之虞姬也。项王曾为鲁公,故以鲁祠传耳。妃甚有知,远近祷子者辄应。方春,男女奔赴庙。”直到今天,每年3月3日,当地百姓都戴着野花到插花山的虞姬庙里析祷得子。

清光绪年间的《直隶和州志》也载:“清朱彝尊《乌江谒项王祠题名》云:‘去此祠(指项王祠)三十里即阴陵故道。有虞姬墓,墓前有祠,村民祈子者,率祷祠下,必插花以识之。”元张可久在〔卖花声〕《怀古》中也有“美人自刎乌江岸”句。

至今在和县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项羽垓下被围。虞姬和歌之后,拔剑自刎,项羽不忍将其尸首留下,遂将其头颅割下,挂在马头,将其身体就地掩埋,便匆忙突围。他原本想把虞姬的头带回江东厚厚安葬,但到了和县阴陵畔,受农夫班骗,陷入和县红草湖中,被汉兵追上。此时身边只剩28骑,恐突围不出,项羽只好将虞姬的头颅葬在阴陵山南面的小山上。后人为了纪念虞姬,就在山上建了墓,修了庙。

 

(国光  沭阳县虞姬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作者:胡宏伟 录入:gliii 来源:中国虞姬网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虞姬网(www.yujiwang.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1988088@qq.com |站长QQ:491988088 |法律顾问:徐伟 | 公安备案号:32132202000292 | 苏ICP备16068320号-2
  • Powered by laoy! V4.0.6
  •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