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伟)
汉元五年十二月年(公元前202年)的楚汉相争末期,项羽大势已去,处于败局之时,面对着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项羽英雄气短的哀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凄然起舞,并忍泪和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随拔剑自刎。西汉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这样记载。这也是京剧《霸王别姬》的故事原型。历时历代许多文人墨客以虞姬那份忠于爱情而拔剑自刎的故事,其情,惊天地!其义,泣鬼神!一直传唱几千年。
然而,我们从故事的背后,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可以从虞姬的爱国精神进行探析。
一、虞姬爱国精神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西楚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政权,也是介于秦汉之间的一个朝代,为鲁公项羽(姬姓项国后裔)所建(今江苏宿迁)。公元前206年4月,名义上统一了秦朝末年疆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虞姬就生活在楚地。
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汉书·项籍传》中有"有美人姓虞"的记载。虞姬作为楚国副将虞侃之女,自小生活在江苏沭阳(地理位置与鲁南地区接壤,临近孔孟之乡),深受注重孝道忠孝思想的儒家思想影响。
二、儒家文化对虞姬的影响
儒家文化诞生于乱世,《尚书•汤誓》:"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樯事而割夏。"文中的"恤"所表露的就是一种忧患心态。这一"忧患"到了孔孟那里得到了空前的身化,"君子有终身之忧"是孔孟思想的基调。他们忧国忧民,也忧礼乐的失传,文明的散失。而这一强化的忧患观念,对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君子有终身之忧"已成为了一切有抱负的仁人志士的共同人格特征。在中国古代社会,君不仅是指某个个体存在,也含有国家之意。君主常被作为国家的代表与象征。历史是上的改朝换代往往是以君主的存亡为标志的,一君亡则国灭。
因此,虞姬在项羽四面楚歌、危机四伏的关键时候,用"自刎"自绝性命,一方面表达对项羽的忠贞爱情;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一种深厚而浓重的对国家(楚国)命运的挂念与关注之情,一种力挽狂澜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还有一种不给项羽负担让其"破釜沉舟"力挽狂澜救国救民的决心。
儒家这种济世安民的追求,不仅给中国古代造就了大量的英雄豪杰,也培养出了国家的安危并不是寄托在少数肉食者身上,普通的民众也有义务和权力维护国家的安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儒家的这种心系天下的社会取向,既烘托了国家整体利益的至上性,又为爱国情感的滋生,准备了浓厚的社会心理氛围,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正是这一心态的生动写照。
三、虞姬爱国精神深远影响
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是因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虞姬的爱国情愫是爱国主义的一种朴实的感情,是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近现代的历史上,当中国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出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时,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越加激发而不可动摇,越发显示出它的战斗锋芒和精神力量。同样涌现出许多爱国志士。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逐渐以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姿态,进入国际舞台。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同样需要爱国精神,我们必须自觉用辛勤劳动,干好每一件工作,浸润自己的精神和品格,激活内心的忠诚,用自己的行动,爱好自己的国家。
爱国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封闭的,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代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要求。我们在研究虞姬文化的时候,深刻地挖掘虞姬的爱国精神,研究虞姬精神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与当今的时代发展有其一定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二版。
2. 李学勤:《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出版。
3. 后东升:《爱国主义的儒家思想渊源》,《学理论》2015年第18期。
4. 顾颉刚 :《尚书校释释论》,中华书局,2005年4月。